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经济学家孙立平:仅仅是信心的问题吗?在两个说法的背后

来源:老孙荐读 发布时间:2023-11-13 15:23:32 编辑:夕歌

导读:围绕当前的经济走势,人们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两个地方。一个是企业的投资,一个是居民的消费。于是,就形成了两个相当流行的说法。第一个说法是,为什么企业不贷款不投资,原因是企业家的信心问题;第二个说法是,为什么居民消费不踊跃,是因为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问题。

作者: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围绕当前的经济走势,人们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两个地方。一个是企业的投资,一个是居民的消费。于是,就形成了两个相当流行的说法。第一个说法是,为什么企业不贷款不投资,原因是企业家的信心问题;第二个说法是,为什么居民消费不踊跃,是因为消费者的信心和预期问题。

我承认,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甚至我本人过去也曾无数次强调过这个因素,信心和预期确实是大问题。但我还是要说,这后面还有着更深层的东西。

先说企业缺乏贷款和投资的积极性问题。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企业贷款、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就在于企业家的信心和对于未来的预期。这当然是没错的,但问题是,就算信心的问题解决了,你让他去投资什么?现实是,房子房子过剩,汽车汽车过剩,家用电器家用电器过剩,生活用品生活用品过剩。举目各个行业,不过剩的行业有几个?有人会说,那还有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啊。但且不说这些行业中已经存在的拥挤和过剩,就算有机会,空间能有多大?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染指?

再说消费疲弱的问题。疫后消费在恢复,这是一个事实,但恢复得比较缓慢,人们在消费上比较谨慎,也是事实。究其原因,当然与就业和收入的状况直接相关,据此说是信心和预期的问题,当然是有道理的。但问题也远非仅此而已。这几年我一再讲,过去这几十年我们正好赶上了世界上机电技术革命大规模转化为一系列家电产品,并由此引起一场大规模消费革命的过程。由此便有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大规模集中消费。但到现在,这个过程可以说基本结束了。不但结束了,而且,第一,这几十年的消费已经处于过度状态;第二,过去这些年消费的主要是耐用消费品,什么是耐用消费品?就是买来可以用一阵子,短期内不用再买了。

因此,今年以来,我反反复复地在强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面对的真正问题是过剩。意识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这样看问题,从短期来看,我们需要有一个阶段性思维和周期性概念,顺应周期,避免因目标不切实际而导致折腾。现在舆论上有一种燥热的情绪,出大招、强刺激、拼经济的说法不绝于耳,人们期待前些年那种热火朝天的局面再现。但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表明的,现在的问题,其实不是拼不拼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扎扎实实解决上面所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用大招狠招能奏效的。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做法是顺应周期,一方面修养生息,一方面解决深层的问题。

如果不顾客观规律,强行而为,最后很可能变成一场折腾。因为按照这些专家们的思路,所谓的大招和强刺激,都需要通过货币的增量来实现。我们都知道,在现在的情况下,最后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从长远来看,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实现从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向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全面过剩的背景下,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一次重要转变,即从投资主导型模式向消费主导型模式的转变。正如克鲁格曼所说,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以不断增长的消费替代不可持续的投资。

而要形成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方式,最现实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一个国家一年创造的财富,主要由三家来分:政府、企业、居民。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所得的分配比重,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是阻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形成旺盛的消费力,必须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提高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我们过去比较重视个人间贫富差距的问题,这当然是对的。但从促进消费的角度说,国民收入如何在政府与居民间分配,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第二,把就业放到优先地位。而要促进就业,一是要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二是要兼顾产业升级与就业。前一段时间,中国首富钟睒睒讲了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升级而不是转型。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说的转型和升级的概念可能不是严格学术意义上的,但我理解他的意思是,产业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产业升级是未来的方向,但对能够吸纳大量就业的所谓低端产业也要同时加以保护,从而在产业升级与就业之间保持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