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资讯 > 正文

失传两千年的扁鹊绝学再现成都,它到底“绝”在哪里

来源:第一读者 发布时间: 2023-05-05 15:38:34 编辑:夕歌

导读:历经十年,“天回医简”经多方努力,进行了研究、修复、还原、整理,《天回医简》日前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与四川有何渊源?为什么扁鹊学派医书在蜀地出现?……2012年成都天回镇重大医学考古发现大量医学简牍,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经专家反复研究求证,“天回医简”或为失传的扁鹊医书。历经十年,“天回医简”经多方努力,进行了研究、修复、还原、整理,《天回医简》日前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今天,如果想要夸赞医生医术高明,一句“扁鹊再世,起死回生”就能体现其真正实力。扁鹊,秦越人,战国医学家,齐国渤海莫人(今河北内丘县)。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由于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人们送他“扁鹊”称号。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闻、问、切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开了中医学的先河,被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他的医学经过发展,到汉代时,已经进入了宫廷,这在汉代文献以及《扁鹊仓公传》等有记载。遗憾的是,扁鹊的医学典籍和思想并没能流传到后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扁鹊曾著作《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已失传。

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历史著作所涉猎的扁鹊事迹,时间跨度竟超过了400年。于是,有学者猜测扁鹊并非一个人,而是扁鹊学派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学派内部也很可能拥有完整成体系的“看病方法”,才能这么多年一脉相承流传下来。2012年,这一传说中的“扁鹊医书”终于重见天日。

2012年7月,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地铁3号线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处古墓。经专家确认这是一个汉代的墓葬,距今已两千多年。其中,3号坑发掘出土近千支医简,记载文字多达25000余个,整理后得8部医书。竹简,作为书籍,在古代非常难得,这一类的物品会往后世传承,一代一代地供人使用。如果是作为随葬品的话,竹简应该重新抄写一份放入墓中。但这次发现的医简竟然是使用的原始版本。

和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该人像的头面、四肢、关节、小腹、腰背处刻有111个点和若干铭文,体表有纵贯全身的彩绘、刻划经脉线共63条。这比宋代的针灸铜人早了1000多年,对研究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成都平原为冲积平原,五六米的土层下全是卵石层。这种地层环境对有机物的保存是不利的,墓葬埋下去后,地表水及地下水会渗漏到墓葬中,然后顺着下面的缝隙流失掉。有机质的文物如果长期处于“一干一湿”的环境中,会很快被腐蚀掉。因此,竹木在地下保存相当困难。事实上,四川地区古代竹木漆器大多数保存都较差,除1980年青川郝家坪战国墓曾发现2件木牍外,迄今为止,“天回医简”是四川地区竹简类文物的首次发现,其中散失已久的扁鹊学派医学经典是中华医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天回镇考古既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竹简,也是继三星堆和金沙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这一发现使成都地区成为我国又一处重要的汉代简牍出土地,出土简牍最终以发现地点及简文内容命名为“天回医简”。不过,据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这批竹简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残缺散乱已十分严重。

2014年,天回医简整理组成立。整理组结合竹简形制、堆叠状况、字体差异、简文内容等,并摹仿古人制作简书流程,用3年时间解决竹简编联、释文等重点难点问题,经整理拼接后,得到930支医简,2万余汉字,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

专家们发现,竹简中包含了许多医学术语,同时还频繁出现了“敝昔曰”,如“敝昔曰:所胃五色者,脉之主”。有研究者认为,敝昔就是“扁鹊”二字的通假字。“敝”通“扁”,“昔”通“鹊”,在以往的古籍中也有出现。《扁鹊见蔡桓公》早已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上的名篇。加之医简内容大多是讲色脉诊以及针灸原理的内容,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还发现了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这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研究团队在反复求证后,确认这批在地下沉睡千年的医简很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学派医学经典,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并于汉代从现在的山东辗转来到了蜀地。它不仅印证了中医药文化从那时起就有着深不可测的奥妙,也说明了扁鹊学派的“神医”并没有什么神丹妙药、火眼金睛,而是善用医术,能察人之所未察。

为何原本在山东的扁鹊医书会来到四川?根据考古和学术的推断,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仓公淳于意的行医与授学时间相去不远,墓主人下葬年代在西汉景、武时期,其年辈应与仓公弟子相当。柳长华介绍说,山东一带的医学是经脉医学,而同属这一支的另一位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就在当时齐国担任太仓长。彼时,汉景帝时文翁治蜀,十分开明,很多外地学人纷纷入川,墓主,也就是仓公的弟子来蓉,扁鹊脉书也经过千山万水的跋涉后也来到了四川,这可能就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天回医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它并非单篇医书,包含《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疗马书》等8种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治疗马病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竹书用语中还不乏齐地方言。此外,它还是一部出色的书法作品。

《天回医简》中所反映的汉代医疗水平已十分发达,不但用上了“中成药”,更有详细的色脉诊体系,证明2000多年前的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解释说:“此次发现的9部医书都和中医学有关,既涉及中医理论、又有症候治疗,涉及医学的各个方面,专业性很强,学术价值高。而且,每个医方的药味都增加了,经常有四五味药、七八味药,而马王堆的医方仅有一二味药。老官山医简的医方更有中医方剂的特点,而且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在出土的医简《六十病方》中,出现了蜀椒、川防风、厚朴、川芎、白芷、乌头等四川特色药材。如在药方“八、治风”中:“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茱萸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以蜀椒作为药物,带有明显的四川本土特征。这表明当时在成都存在一个独立传播的扁鹊学派的派别。柳长华感叹道:“从事天回医简研究以来,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医简中的许多内容是历久弥新的,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研究价值。”比如,医简中的《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伤中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105首医方,侧重于制剂的制作方法。其中的药物制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对方剂组成、药物炮制、成药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详细的记述。而刚刚出版的《天回医简》公布的全部医方中,其中一些方子的立意别开生面,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天回医简及医药文物的发现,为研究早期中国医学的历史提供了新史料,也将为当代中国医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而四川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天回医简》的出土、研究和发布,正体现着四川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传承不息。(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