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商业模式 > 正文

TEMU,下一代制造模式的胜利

来源:阑夕 发布时间:2023-12-07 16:24:58 编辑:夕歌

导读:大摩发布的报告与券商分析师的观点存在一个共识:拼多多业绩的强劲,一方面固然是其国内业务的强势突围,但财报之所以远超预期的根本原因,在于Temu在海外强劲的增长势能。

作者丨江风

拼多多,又杀疯了。

前有增长相当炸裂的三季报,显示其报告期内同比增长74.96%,且净利润达367.5亿元,同比增长66.39%。后有拼多多股价顺势上涨,截至12月1日收盘市值已经超过阿里巴巴,且在后续数个交易日内,股价持续上涨超过20%,创下近三年来的新高。

大摩发布的报告与券商分析师的观点存在一个共识:拼多多业绩的强劲,一方面固然是其国内业务的强势突围,但财报之所以远超预期的根本原因,在于Temu在海外强劲的增长势能。

事实也的确如此。就Data.ai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Temu应用超越Amazon等热门购物应用,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多地频繁登上App Store下载榜首。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属于传统消费旺季的Q4尚未到来,拼多多的增长就已经超出了市场预期。而在圣诞、春节等多个重大节日夹持下的消费氛围中,其三季报数据,展示着一种极具确定性的可能正在发生:

Temu爆火的背后,多多跨境已经成为拼多多下一个增长引擎。

一、多多跨境,如何跨越山丘?

多多跨境,是拼多多又一次创新吗?

问题或许从另一维度可以得到解答。《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这本书写到道,人类历史上的大量创新其实都不是目标本身,而最后的成功更接近于冗余和容错的结果,是规模化的尝试带来的意外之喜。

回到拼多多,对于多多跨境的解读,不能套用过往经验。一方面,作为载体的Temu是以平台身份登陆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其又是在国内业务尚处于上升阶段时进行的外部拓荒。

从行业本身来说,跨境电商并非新鲜物种。国内盘根错节的产业带构筑的供应链体系,成为「中国制造」产业底蕴的同时,也孕育了跨境的火种。传统实体采购模式之外,是E-bay、亚马逊、日本乐天等不同海外平台的轮番到访。

以其他企业的发展模式来对比解析,似乎并不能完整阐释缘何是拼多多的核心命题。必须认识到,多多跨境不是从0到1的无中生有,而是从1到10拓展的坚实一步。

严格来说,拼多多并非大厂布局跨境电商业务的首轮玩家,Temu直到去年9月1日才正式上线,在海外竞争中不具备先发与本土优势。这也是此前多多跨境业务条线被低估的重要背景。

但多多跨境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是拼多多试水性质的业务,而是继主站、多多买菜之后,其整个体系all in的第三次「创业」:集团董事长、联席首席执行官陈磊亲自挂帅,经由多多买菜业务锤炼过的团队坐镇一线,而多年积累的供应链生态基础作为弹药。

高频、刚需、易损耗、时效短、毛利低……多多买菜曾经所经历的考验,是被戏称为电商最后一道难关的「生鲜」市场。深入到田间地头是基础,面对毫厘之争的柴米油盐是日常,高频琐碎的撮合与履约千锤又百炼……这构成了一个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与电商运营经验的高效团队。

这背后既是主站本身汇聚的产业带资源,又成为多多跨境能够深刻理解国内制造业供应生态的结合底座。两相结合,是Temu能够出海且干出了大事的内生驱动力。

而从整个行业出发,多多跨境可以视为拼多多在产业带更深处的创新。这可以视为Temu能够大杀四方的外部助力来源。针对传统外贸与跨境电商普遍存在的痛点,多多跨境进行了大量针对性创新。

中国制造业出海已久,但大部分是围绕在生产环节的「代工厂」角色。而实力强大的产业带商家群体里,并非所有商家都具备充分的电商运营能力,从选品、定价、导流、物流到售后……对于商家而言,跨越传统到电商是第一步难关,而从国内市场跨越到海外市场,则是第二步。

多多跨境的解题思路,是以全托管模式,开启平台维度里的集体作战。全托管模式中,商家只管接单和发货到多多跨境国内仓库,后续发货、运营、销售乃至售后等环节都由平台处理完成。

中小商家,获得了跨境出海的低门槛入口。而更多的商家,则是拥有了一个能够充分发挥特长的舞台——商家无需再分心推广、物流、客服等琐碎环节,可以将精力投注在产品研发与设计上。

这与代工模式有着本质不同。在Temu,商家面对的不是集团、大订单采购模式,而是来自全球不同市场的消费者们。工厂与消费者之间赘余的通道打通,而其中的中间环节被消弭后,则是商家经营、平台运营等综合成本的大幅降低,

从其三季报中多增的收入与成本来看,Temu的履约毛利率目前或已转正。这意味着,一座引擎正在轰鸣作响。

二、拼多多,第二增长引擎中的双轮增长

对于市场来说,Temu与其背后的多多跨境,是「规模化的尝试带来的意外之喜」,但对于拼多多来说,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自我增生,正在以「内在超越」的复合形态,在拼多多的框架内发生。

不难发现,多多跨境的业务成长,从供应链构成,到团队学习和组织的成本,远低于其它公司。其原因在于,多多跨境的出现,是对此前主站和多多买菜业务的批判式继承:既不迷信经验,又能延续优势。

拼多多主站发力的核心点「质价比」,被转化成Temu在美国超级碗中「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的本土化广告语言。再翻看今年Temu的征战史,会发现这个入场稍晚的后来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攻入澳洲、欧洲、亚洲等不同市场。据第三方统计,其在一年时间已经先后在47个国家和地区上线。

一条鲶鱼,涌入池中。但拼多多的业绩却从来没有被跨境业务拖累。今年三季度,Temu的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美元,在9月份上线一周年之际,单日GMV甚至达到8000万美元。而三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收入同比增速几乎翻番,达到688亿元。作为核心指标的佣金收入,也从二季度的144亿元环比增长至292亿。

从营收看,Temu已经成为拼多多业绩增长公认的「第二引擎」。用户数,营收,利润同时增长。

除了营收上的增长之外,多多跨境当下的成功,代表着拼多多在国际化战略中极为重要的探索步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亮眼之处,不止是财务上的表现,也证明了这家公司的组织力是新一档的。对内,它用极低的综合成本完成了个体组织的业务孵化与变形;对外,它又通过模式的创新,以极低的准入门槛,打开了中国百余个产业带。

几万家工厂的产能向全球市场供货。跨境电商单打独斗的「挑水」式个体为战,进化为具备工业化流程的「灌溉」式集体作战。

由此,拼多多的全球商业理念得到了进一步验证。供应链作为商业积累与本土优势,成为其对外征战的粮草,而直接将工厂与消费者相关联,在渠道与购物体验形式维度的创新,则是其攻城略地的关键。

互联网行业曾经很热衷于谈论第二曲线。其背景是,主营业务往往到达了曲线的顶点,注定会走向下滑,找到第二曲线是企业的危急存亡。而多多跨境作为拼多多增长的第二曲线,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服务于整体全球战略的第二引擎。

两者的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的排斥,而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利用历史发展中已经获得的积累,同步开辟了相对独立却又经验互通的增长业务,这才是最不容易的、正确的事情。

三、中国制造,更多可能性

一手链接产业带和中小商家,一手链接追求质价比的用户,拼多多在过去的时间里,找到了供给与需求之间,「效率」的最大公约数,从而获得了自己的成功。

而在海外市场,这一成功的范式,似乎还在被复制。应对这样一个现象级平台,美国《夏洛特观察家报》的论述或许可以代表相对体量的当地市场共识——Temu开创性地采用了「下一代制造(NGM)」模式,该模式通过简化生产和交付流程、有效管理库存等手段,节省了产品50%左右的成本。

Temu作为平台与渠道,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窗口与切点,又延伸出一种中国制造的新可能。

多多跨境,不只是拼多多自身的第二引擎,更是诸多产业带的新动能。全托管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聚合中小商家与工厂,在精准释放产能前提下,力出一孔。中国制造业可以迎接更多海外平台的流量与订单,产能的构筑也向着高质量、高利润发展。

除此以外,工厂直面消费者的方式,则让一大批囿于跨境运营能力的产业带商家,有了拥抱品牌的可能性。诸多产业带品牌正在诞生,中国制造出海的浪潮,正在涌向中国品牌出海。

从这个角度来看,多多跨境的战绩荣誉既是拼多多的,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是整个中国产业与平台一起,开始跨越山丘,又有群山回响。

标签:TEMU 制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