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使用新的环境DNA检测技术发现破坏性物种
由爱荷华大学领导的生物学家使用一种名为eDNA的特殊技术,在宾夕法尼亚州中部溪流中发现了一种入侵性小蜗牛物种,而这种蜗牛的存在一直不为人知。
15日晚,央视播发视频披露“国之重器——JF-22超高速风洞通过验收”。
走进工业富联(26 190, -1 07, -3 93%)深圳观澜灯塔工厂,记者体会到什么是“无人化”的繁忙——机器手臂辗转腾挪,空中起舞;AGV(自动导向车)来回穿梭,轻松避障;AI视觉检测设备信号灯交替闪烁,不停跃动……
“现在已有80余个大模型公开发布,其中北京约占一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近年来大规模的卫星星座成为航天界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环球时报》记者7月13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获悉,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当天宣布,将正式启动超低轨通信、遥感一体星座建设。
由爱荷华大学领导的生物学家使用一种名为eDNA的特殊技术,在宾夕法尼亚州中部溪流中发现了一种入侵性小蜗牛物种,而这种蜗牛的存在一直不为人知。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电气工程师们开发了一种能大大提高普通光镜分辨率的新技术,从而可以直接用来观察活细胞中更精细的结构和细节。
康奈尔大学开发的一项新技术,为养蜂人、消费者和农民提供了致命杀虫剂的高效解毒方案
据外媒报道,一个由荷兰研究人员领导的天文学家小组发现,高质量恒星的形成方式与它们较小的“兄弟姐妹”不同。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如果想知道一种植物吸收了多少水分,最好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叶子。
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领导的一个科学和医学小组已经证明,HLA-DRB1*04:01这个基因在无症状的人身上发现的频率是三倍。
据外媒BGR报道,尽管恒星可以赋予生命,但它们也可以对自然界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破坏力。
据媒体报道,近日菲律宾的一个海洋研究团队在世界第三深海沟——菲律宾海沟的探测活动中有了意外发现。
据外媒报道,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电子鼻,它可以从血浆样本中嗅出癌症的迹象。
机器人领域的目标是模仿自然生物实体在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如移动、适应环境或感知等行动。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篇论文显示,西蒙弗雷泽大学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速度惊人的引擎,它可以利用一种新的燃料 - 信息。
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新研究表明,二次感染和新的炎症事件会放大大脑的免疫反应,并影响小鼠和人类的记忆,即使这些二次事件发生在大脑之外。
由来自伦敦大学学院一名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综述研究显示,疲劳和抑郁等神经和精神症状在COVID-19患者中非常常见,在轻症患者中可能也同样常见。
来自印度孟买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揭示了拟菌病毒(Mimivirus)和其他巨型病毒的起源,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群塑造了地球上生命的独特生物形式。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创造了第一种具有数字功能的纤维,在被缝入衬衫后能够感知、存储、分析和推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