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资讯 > 正文

宋画《灸艾图》中的村医和病人,看艾灸的发展史

来源:静禅国灸 发布时间: 2020-04-13 11:14:00 编辑:夕歌

导读:在古代书画中,艾灸医生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看看名画《灸艾图》中的村医和病人。

在古代书画中,艾灸医生是什么样的形象?,让我们看看名画《灸艾图》中的村医和病人。

宋代李唐笔下的《灸艾图》直接描绘了走方郎中(即“村医”)为贫苦百姓医治疾病的情形。画面正中是聚集在一起的六个人物,作者用清淡的笔墨描绘了特定的场景:远处一座小木桥架在清清的溪水上,一排村舍的土墙说明农村村头的一角,两株粗壮的大树占据了几乎一半画面,树根附近有几块石头和几丛花草。这是农村景象的生动写照,给人一种静谧、朴实无华的感受,事情发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时间和司空见惯的地点,一切都是真实的。这种平静和紧张的治疗情节有着鲜明对比。

李唐 《灸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树荫下,病人正经受着一场痛苦的折磨,他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妇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那绷紧的肌肉、散乱的衣服、紧皱的眉头,说明这痛苦已达到了极点。

老农妇手拽脚踩地协助着医生,脸上显露着对病人深情的怜悯和愁苦神色,衣着上的补丁和瘦削的面庞说明她的生活是贫困的。两个少年对病人的叫喊和医生的“狠手”难以经受,一个把脸隐到老妇背后,一个眯着一只眼,像是既不敢看又关心治疗过程。

医生的形象一望而知是一个走村串巷卖药为生的穷郎中。行医生涯的风风雨雨使他脊背变驼了,衣衫破旧,但职业素养从他聚精会神为病人灸艾的表情上流露无遗。他手中不停地操作着,嘴里还喃喃作语,似乎说些安慰的话。

医生身后,一个小学徒正守着行医的家什,手里捧着一大帖膏药,向上呵着湿气,准备灸艾一完便贴到病人的疮口上去。

画家用精细的笔墨描绘了医生、病人、观者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通过这幅画,可见宋代艾灸已经很普遍了,是一种疗效显著,费用低廉的疗法,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艾灸历史悠久。如今,艾灸的效用被人们广泛所接受。人们艾灸的同时,也喜欢追根溯源。

旧石器时代。火的使用让人们认识到,用火适当熏烤或烧灼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某些病痛。于是,远古的先民就采用火烧灼身体固定部位的方法治疗疾病,艾灸从此也就产生了。后来,又经过不断实践,人们最终选用了既易点燃又有药理作用的艾草作为艾灸的主要材料,于是将这种方法称为艾灸。

伴随着中医的发展,艾灸也在不断完善。东汉医家张仲景,提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见解。

到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出采用艾灸预防传染病,艾灸某些热性病的理论,并开创了艾灸器械运用的先河;至此,艾灸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有了专业的艾灸师。

宋代艾灸备受重视,国家医疗机构——太医局设针灸专科。北宋灸学著作《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详细地叙述了经络,俞穴等内容;王惟一制造了两具我国最早进行针灸研究的人体模型——铜人,这些对经穴的统一,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时,人们还发明了利用毛茛叶、芥子泥、旱莲草、斑蜇等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疱,进行天灸,艾灸的方法。

艾灸作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也一直对世界医学有着深远影响,针灸先后传入了朝鲜和日本,后又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我国的艾灸作为解除患者病痛的调理方法之一。作为我国的医学瑰宝,艾灸也应走入寻常百姓家,为解除人们的病痛,造福于民创建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