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经济学家孙立平:我不反对预制菜,但应该分类和明确标注

来源:新经济学家 发布时间:2023-09-22 15:37:14 编辑:夕歌

导读:我不反对预制菜,但预制菜应该分类,明确标注。而这是有关部门的责任。

文 /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谈谈预制菜的问题。

最近在网络上,预制菜是个热门话题。我看了一下,大多关心的是预制菜进校园的问题。我想,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的家长,人们对预制菜进入校园表示担忧和焦虑,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问题。因为家里没有正在上学的孩子,平时对这个事情关心就比较少。而且已经有那么多的人已经谈过了,我也说不出什么新东西。

我只想从“我去下饭馆”的角度说说我的感想。

前几天,一个人在家,不愿做饭,叫个外卖吧,宫保鸡丁。还是一个以做这个菜起家的比较有名的餐馆的。一吃,就是预制菜。很难吃,大部分倒掉了。

其实,不仅仅是外卖,就是堂食,在餐馆里,甚至在不错的餐馆里,吃到预制菜,也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去一个以小吃闻名的城市。朋友说,有名的几家店都去吃一下吧。结果,千店一味。就拿最有名的蟹黄汤包来说,也是一个味道的预制菜。这次回北京,和朋友一起吃饭,有两次餐桌上有河豚,其中一家还是专门做河豚的。结果,硬梆梆,一股酱油味。很明显,也是预制菜。

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我就和朋友说过,这样下去,餐饮业非得被这个预制菜给毁了不可。不止一位朋友抱怨,花的是下饭馆的钱,结果吃的是预制菜。

于我来说,下饭馆有时就是想换换口味,或者换个环境,退休了嘛。但有了若干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对下饭馆的兴趣就大大降低了。有时不愿做饭想下个饭馆,但想想弄不好碰到的就是预制菜,算了,还是在家凑合吃吧。长此以往,未来对餐饮业的影响会怎么样呢?

于是,心里就升起一种期待:在点菜的时候,菜单上能不能有个标注,哪个是预制菜,哪个不是。这样,消费者也就有了个知情,有了个选择。

当然,商家是不可能主动这样做的。这就需要有关的部门得出台一个规矩。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是不是预制菜,成本是很不一样的。其实,从长远来说,这对商家,对行业也是有好处的。否则,有我这种想法的人可能不止我一个人:尽量减少下饭馆。

其实,我并不是一般性地反对预制菜。据说,今年中国预制菜市场的规模将达5000亿,这说明预制菜确实有市场。来不及做饭或不愿意做饭而经常叫外卖的年轻人,买个预制菜,自己在家热一下,口味还能比外卖好一点,市场自有其道理。

在饭馆里有预制菜,也无可厚非。还有人说,在国外,预制菜也很流行啊。是的,但中餐和西餐真不一样,中餐要煎炒烹炸。原来听人说锅气这个词,吃了若干次预制菜后,对这个词才有感觉了。就拿那个宫保鸡丁来说,多少天前做好热一下的,和刚刚爆炒出锅的,真不一样,太不一样,真太不一样了。

有朋友会说,大家都在关心预制菜进校园对孩子健康的影响,你怎么就关心你生活中这点小事呢?我知道、预制菜进校园的更重要。前面我也说过理由了。但同时我也想,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人们更关心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那些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是大还是小,可能更顺理成章。

最后再强调一遍,我不反对预制菜,但预制菜应该分类,明确标注。而这是有关部门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