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新兴产业 > 新能源 > 正文

谁是中国新能源之都?

来源:蒋东文 发布时间: 2023-05-29 16:30:32 编辑:夕歌

导读:在《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在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方面,常州得分为88分,高居全国第一,而武汉、南京、成都、深圳等热点城市均位居其后。

说起“互联网之都”,大家都会想到是杭州。那么“新能源之都”,应该是哪座城市呢?

在《2022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在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方面,常州得分为88分,高居全国第一,而武汉、南京、成都、深圳等热点城市均位居其后。

而在综合指数之中,常州排名又领先于合肥,仅次于北上深和武汉。这个二线城市,居然领先了南京、苏州、广州等一众大城市。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常州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二线城市,可见常州新能源产业之雄厚。“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看华东,华东的新能源产业看江苏,江苏的新能源产业看常州。”

常州,其实是一座被严重低估的城市。也许是身处江苏,苏州无锡等城市光芒太盛,让它显得不起眼许多。

但其实,常州是一个“隐形王者”,尤其是在新能源赛道上许多领域都是“全国第一”。

大家知道,新能源车成本最高的零部件是动力电池,其成本占新能源整车的30%-40%,就是这块“大肥肉”,常州能把它做到全国第一。

根据常州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常州动力电池产销量居全国第一,独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省的一半,全国第一。

常州动力电池产业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深度布局,拥有电池材料、电池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龙头企业中,有4家都在常州进行了布局,这4家电池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中创新航,其中中创新航和蜂巢能源的总部就在常州。

除了动力电池这个上游产业,常州在新能源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很能打。

比如,在整车制造领域,常州一个地级市新能源车产量就占全省75%。江苏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江苏省汽车产量为94.4万辆,增长10.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4.8万辆,增长93.2%。而常州2022年生产新能源汽车34万辆。

在发电领域,常州拥有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左右。一些常州企业甚至走在全球前列。像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出货排名全球第二,聚和新材正面银浆产品市占率国内第一,永臻科技光伏铝合金边框产品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一,斯威克光伏封装胶膜产品市占率国内第二。

在输送领域,作为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常州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

总的来说,几乎所有的新能源产业赛道常州都搞得有声有色,它已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的产业闭环,这样的产业链规模和完整度在全国独一无二。

常州新的目标是,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这一数据在全国各地级市里都属于绝对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不过令人好奇的是,常州这个城市没有锂矿资源,还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竟然能把新能源产业链做到全国名列前茅,令人刮目相看。这样“无中生有”的奇迹如何形成?

01

“跌落神坛”之后,如何再度崛起?

尽管近十几年常州的光芒被掩盖,有了苏锡“无常”的质疑。但其实它曾有非常光辉的时刻——上世纪80年代,常州十几项产品产量位列全国第一。常州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财政收入由此在全国69个同类城市中均列第一,被认为是全国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样板。

彼时常州围绕优势产业,形成了纺织、农机、电子等“八条龙”产业集群,拥有2500多家工业企业,职工25万余人,工业的很多经济指标都遥遥领先于国内同类城市。

常州“小桌子上唱大戏”、“农字当头滚雪球”,被《人民日报》报道后引起全国轰动,“中小城市学常州”的风潮随之掀起。缺乏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常州,依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发展乡镇工业,闯出了一条新路,使其成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

然而,“苏南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嬗变,苏州、无锡借助紧靠上海的地缘优势及政策环境,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而常州在国外“洋品牌”及产业的进攻下,原有的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在,逐渐败落下风。

常州与苏锡两地的经济差距在进入新世纪后不断拉大。江苏统计年鉴显示,2001年,苏州、无锡的GDP分别为1760.28亿元和1360.11亿元,而常州仅为672.90亿元。2004年,常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刚突破1000亿元大关,苏州和无锡的相应数据已分别为3450亿元和2350亿元。

那么,“跌落神坛”的常州,应当如何再度崛起?身处经济发达、竞争也最为激烈的区域,常州如何找到自身的竞争力?

常州瞄准了“新能源”。因为在最新产业面前,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谁能快人一步抢占风口,谁就能在风起之时飞起来。

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实施新能汽车战略”。常州此前已经具有较为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因此决定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并以电池作为突破口。

2010年常州就接触了曾被认为是“特斯拉对手”的波士顿电池(Boston Power)。2016年3月吸引到了宁德时代,落户建设产能50GWh的电池基地项目。2016年,常州为理想汽车投资7.8亿元,正式引入新能源整车厂,成为全国第一个投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地方政府,早于2018年上海为特斯拉提供土地,也早于2020年广州投资小鹏及合肥投资蔚来。

让常州在全国一战成名的当属“拿下”中航锂电。

原本这块“肥肉”是与常州无关的,中航锂电在新能源汽车兴起的大势之下拥有大量订单,前景一片光明,甚至成为母公司成飞集成(002190)的业绩支柱。

但2017-2018年,中航锂电因为对行业判断出错,产品竞争力下降,导致连续亏损,母公司成飞集成也一度被拖累到戴上了“ST”的帽子。成飞集成年报显示,2017年,中航锂电的营业利润为-4.2亿元,较2016年减少了401.87%,2018年,亏损情况加剧,净利润为-7亿元。

面对巨额亏损的“烫手山芋”,成飞集成试图将其脱手。但常州市基于多方预判,却认为这是大有潜力的“明日之星”,于是通过资本运作一举“抄底”中航锂电,2019年正式将中航锂电引入本地。

要知道,2018年,电池产业正处于变革前夕。要做到“抄底”,如果没有对产业本身、对城市资源的清晰认知,是很难做到的。

接下来,常州推动中航锂电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调整管理层、变更产品路线、将公司名称改为中创新航等,并引进红杉中国、基石资本、小米集团、厦门创投等外部投资者,在厦门、成都、武汉、合肥设立产业基地,为企业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果然,中创新航成功翻盘。其营收从2019年的17.3亿元升至2021年的68.2亿元。2022年10月,中创新航在港交所IPO,市值一度超过600亿元。年报显示,其装机量连续攀升至全行业第3名,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在中创新航之后,蜂巢能源等也相继落户,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中已有4家布局在常州,这座城市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已经高达97%!

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又吸引了比亚迪、理想等过300家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到来,仅2022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销达34万辆,占江苏全省的一半。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度已达到全国第五,产值已超过5000亿元。

除了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储能”和以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代表的“应用”,在发电方面,常州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已经完整,拥有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龙头企业,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左右

在输送方面,常州更是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变压器产品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国内第一。常州市已经形成涵盖上述“发储送用”全链条的成熟产业集群,国内唯一。

锂电之后,常州又瞄准了“氢能”这一未来的新能源方向。氢能作为一种清洁、安全、高效的二次能源,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

近期,常州近期正式启动建设氢湾,据介绍,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启动区为1000亩,其中360亩作为创新孵化区。目前已有8个氢能产业项目率先签约,总投资达13.15亿元。

未来常州将打造“一基地、一示范区、两中心”,即氢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基地、华东地区氢能源产业链差异化发展示范区、氢能源科技创新转化中心和氢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推进地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02

新能源背后的“功臣”

——赚“认知差”、当“店小二”

大产业背后,一定有一个强政府。常州之所以能成为“新能源之都”,其政府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

首先,眼光独到。

一个地方想“无中生有”一个新的产业,这就跟做投资是一样的。认知差、预期差,才能实现超额收益。走在时代前沿,才能赚取领跑时代的收益。

比如说前文我们所述,中创新航早前并非常州企业,而是起步于中西部某省。在企业陷入低谷之时常州果断出手“救场”,后来中创新航成为冉冉上升的巨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又“抄底”的魄力。

另外要注意的是,“追风”具有不巨大确定性,所以要讲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时机很重要。

当年所有城市都在拼命试图发展新能源整车时,常州强调要把产业基础好、产业实力强的特色优势凸显出来,选择从新能源电池制造为切入口,专注打造一个优势产业链。

如今大部分城市在发展锂电池时,常州已经由于新能源电池发展得非常强劲,吸引整车企业纷至沓来,“一产带一链”“一链兴一群”,已经形成了从电池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

第二,服务周到。

做优营商环境,为产业发展持续保驾护航也是政府的关键。去年,常州正式确定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为“常州企业家日”,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礼赞企业家的贡献与情怀。

当然,周到的服务不只体现在口号上,体现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上。据说,常州有多个“重点企业服务”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区县、局办的领导,以及各个重点企业的老总都在群里

“有一次快夜里十二点了,一位企业家在群里紧急求援,十分钟内相关部门就拿出了两套不同的方案,事情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而当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后,“他们反过来还会主动帮我们招商,介绍相熟的企业家过来投资落地,形成良性循环。”

常州正锚定“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的发展目标,许多措施在全国都属于先进经验。常州开办的企业“全链通”综合服务,入选国家发改委《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示范引领“最佳实践篇”。此外,常州还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开办企业”指标标杆城市,经验在全国推广。

第三,资金要到位。

做企业,关键是需要真金白银,而这离不开政府的“牵线搭桥”。

常州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全国第一。近年来,全市47家新能源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超500亿元,多家头部和私募基金落户常州,IDG资本在常州设立国内首支百亿级零碳科技基金,国电投、瑞华控股、云启资本设立新能源主题基金,红杉资本、中金资本、毅达资本、国投创新、小米长江基金等纷纷来常州投资布局新能源产业。

常州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先后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截至2023年1月末,全市新能源企业中,上市公司36家,占比40.91%,总市值4176亿元;2022年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72.3亿元,占比62.65%。

当然,除了号召社会支持之外,政府自己也得起好带头作用,拿出真金白银。今年常州推出的最新举措是,市级产业投资基金与科创基金将连续三年以不低于50%的额度投向新能源产业,引导各类资本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现在流传着一个说法,从“土.地.财政”走向“股权财政”。股权不意味着炒股,而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强信用主体,对于有潜力、尚处于孵化器的产业,通过承担一定的风险,发挥政府投资的牵引作用来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全市47家新能源企业获得私募股权投资超500亿元,多家头部和私募基金落户常州,IDG资本在常州设立国内首支百亿级零碳科技基金,国电投、瑞华控股、云启资本设立新能源主题基金,红杉资本、中金资本、毅达资本、国投创新、小米长江基金等纷纷来我市投资布局新能源产业。

这是一个行得通、也值得做的方案。显然,也对相关部门的研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幸运的是,合肥、常州、武汉等地也都相应摸索出了一些案例,并获得了回报。

03

写在最后的思考:

普通城市如何突出重围?

靠着新能源产业的极速奔跑,常州2023年剑指“万亿之城”,2023年成为全国最无悬念的第25座万亿之城。2022年常州GDP总量9550.1亿,今年一季度GDP增量117亿,从各地发布的统计公报看,增量已经超过前24座万亿之城中的6座城市。

GDP过万亿,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象征,能级地位的标志。常州不仅总量大,而且人均多,其常住人口,比人口最少的万亿城市还少了200多万,也足以说明常州人均GDP的含金量。

总之,常州的发展历程给予了我们重大启示。可以说,常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数量众多、籍籍无名的普通城市——它们没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没有突出的资源禀赋,也没有高等级的行政资源的“加持”。

不靠天、不靠地,就只能靠自己。在此情况下,一个城市如何能敏锐把握时代机遇,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被淘汰甚至是实现突围。常州的经验值得大家思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