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这两处穴位,让你气血充足好精神!
中医讲“气血不足则百病生”。先天气血改变不了,后天如何弥补呢?本篇讲述的就是艾灸补充气血的两大穴位及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艾灸这两大穴位。
1954年施今墨老中医开的三张药单,治好成都钟衍兰每月吐血的毛病,免去了他的开刀之苦,钟老把药单保存了65年。2019年,92岁的钟衍兰老人将“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给他看病的三张药方原件,交到施今墨的儿子施小墨的手里。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说法。中医中早就有通过观察耳朵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病症的方法。
脾虚气血衰、百病生,脾虚的表现有哪些,脾虚对人的危害有多大,该怎么办?
现在大家每天都在讲幸福,其实健康就是幸福,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而健康是可以吃出来的。今天,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健康饮食表,可供大家参考!
中医讲“气血不足则百病生”。先天气血改变不了,后天如何弥补呢?本篇讲述的就是艾灸补充气血的两大穴位及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艾灸这两大穴位。
春天用到艾灸的地方很多,适合艾灸的穴位也不少,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穴位,是春天艾灸必不可少的一个,它就是——气海穴。
脾与胃是相互联系的,食物透过胃吸收消化,再透过脾运输到每个需要的地方。因此,胃食道逆流的症状与脾胃经脉息息相关。因此,从中医的观点,可以常按4个穴道提升胃部健康。
说到韭菜,最常见的做法应该就是包饺子了。韭菜馅也是众多素馅中最为经典的一种馅料,吃起来鲜香无比,比肉馅还要好吃。韭菜馅饺子虽然好吃,但如果掌握不好做法,韭菜非常容易出水、发黄,而且做出来的馅料鲜香味不足。
子午流注,是中医针灸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根据这种规律,选择适当时间治疗疾病,可以获得较佳疗效。因此提出“因时施治”、“按时针灸”、“按时给药”等。
艾灸作为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也一直对世界医学有着深远影响,针灸先后传入了朝鲜和日本,后又传入亚洲其他国家和欧洲。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我国的艾灸作为解除患者病痛的调理方法之一。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这种思想溯自距今俩千余年历史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于17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最新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表示,在国家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所有的中药方剂都显示出了非常好的临床疗效,显示了科技对临床救治的强有力支撑作用。
经络是父母留给我们的“医生”,它连接全身各个器官。肝病中一部分是由于经络不通所致。因此,只要学会了经络按摩与调理,就如同打通了通往健康的通道,获得了保卫肝脏的独门秘方。
春季虽然和煦温暖,但也给不少朋友带来皮肤容易干燥的烦恼,归根到底,这都是由于皮肤缺水导致的。当然,皮肤的缺水,并不是简单的多喝水就能解决问题的,在这里,向大家推荐艾灸来调理皮肤干燥问题,简单易操作,效果也很不错!
我们常说:百病从腿养,却往往忽视手的作用,其实只要方法对,很多病也可以从手上治。今天就给大家推荐手上一个“专治各种不通”的穴位——内关穴。
食窦穴最早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别名命关穴、食关穴,是隶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经穴。中医认为食窦穴具有消食导滞、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的功效,临床当中主要用于治疗食积、反胃、打嗝、胸膜炎、胸肋胀痛、水肿等病症。
“八会穴”是首创于 的一组特定腧穴 ,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这八个特定腧穴 ,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 ,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 。
曲池意指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穴”。发热感冒及咳嗽、哮喘时,可用刮痧板刮拭,如有痧排出,可以迅速解表、退热。
其实,老祖宗已经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健康财富,比如穴位按摩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很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按摩和艾灸穴位,可以很好的促进毛发的生长,呵护秀发的健康。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选择哪些穴位效果最好?因此这最关键还是在穴位!
最早的针灸专书继《十一脉灸经》后,较完整的是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该书把《内经》有关的针灸部份加以系统整理,分类汇编,并参考《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依照部位记述腧穴,条理清晰。
春天,四时之始,万物复苏,推陈出新。利用好春天「发陈」的契机,把身体的阳气充盈起来,同时也趁着春天把肝气的郁结,疏通、打开,让肝气条达、生发,为四季、为人生积蓄更多的力量。
春季万物复苏,此时正是养肝护肝的好时节,随着艾灸的流行,很多人选择用艾灸的方法养肝护肝,但部分人以为养肝,就是主要艾灸肝俞穴,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养肝护肝的一个必要穴位,是太冲穴,艾灸养肝,此穴首当其冲。
艾灸与进补不同,艾灸趋向于平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补则不然,尤其一些中老年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习惯于用人参等大补之品,非但不能达到进补的目的,反而会因“虚不受补”而上火。